工信部确认将取消食盐专营 盐企将公平竞争
工信部首次确认,我国将取消食盐专营,涉盐企业将实现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相关报道:
市场化是食盐专营制度改革必然出路
有关食盐专营中的各种弊端,近年来有不少见诸报端,成为让人极为惊诧的咄咄怪事。比如今年先后在陕西和河南发生的对于跨区使用食盐进行处罚的事例,使食盐专营到底有无必要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汉朝盐铁专营就受到与民争利批评
我国的食盐专营,可谓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的管仲在齐国就实行“官山海”,主要就是食盐由官府专营,即官府垄断食盐的生产和销售,谋取巨额的利益。食盐之所以能够被官府垄断而实行专营,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食盐有相对集中的产地,易于控制;第二,食盐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即使官方控制以谋取厚利,人们也无法拒绝而不消费。
汉唐两朝将食盐专营发扬光大。汉武帝这位所谓雄才大略的皇帝,穷兵黩武,将节俭的汉文帝和汉景帝留下的积蓄,挥霍得一干二净。在巨大的财政困难面前,多方罗掘之时,自然想到了食盐专营。汉朝的食盐专营是一种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制度,国家从食盐中赚取丰厚的垄断利润。这种专营制虽然给汉王朝提供巨额的财政收入,满足了汉武帝的战争需要和穷奢极欲的皇家开支,但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实行三十年后,汉昭帝就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召集文学、贤良人士听取意见。参加会议的文学、贤良们从儒家仁义角度出发,对食盐专营政策给予严厉批评,认为该政策不便百姓,与民争利。
汉朝围绕盐铁专营的争论,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那时候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国家垄断与市场竞争问题,藏富于民和与民争利问题,国家财政收入与人民生活保障问题等等,在今天仍然不过时。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汉朝的食盐专营后来就取消了。此后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数百年的时期内,全国性的食盐专营并无实行。
“安史之乱”严重打击了唐王朝。王朝处于空前财政危机,和汉朝一样的食盐专营再次被提上议程。盐铁使刘晏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意思是,针对老百姓最急需的东西征税,则可以满足国家财政需要。这是一种极为不道德的税收理论,它乘人之危,扼人咽喉,强迫人们就范。刘晏的食盐专营,与汉朝不一样,是官民制、官收、商销制度。唐朝牢牢控制货源,赚取食盐中最丰厚的垄断利润,但食盐由商人经销,国家还要征收高额的盐税。刘晏的食盐专营,是税利双收,史载刘晏的盐税盐利提供了王朝一半的财政收入。
刘晏之后,各个朝代都实行食盐专营直到今天。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营模式,主要模式是国家垄断货源,由商人特许经营,严刑峻法打击私盐。商人经营中,实行过开中法、入中法、引岸制、纲盐制、票盐制等。禁止跨区域售盐的做法就来自清朝的引岸制。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到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盐税和盐利在这些朝代的财政收入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田赋之外的最大宗的财政收入,就是盐税盐利。但食盐专营给百姓用盐带来严重影响,边远之地以及穷苦人往往无钱买盐而淡食。
食盐专营理由早已过时
在政府放权、逐步与市场厘清边界,建立正常的财税体系的今天,食盐专营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尤其是,现在盐业管理部门和盐业专营部门两块牌子一路人马,政企不分,这显然与市场改革的潮流不相符合。
其实这时候,盐税盐利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无足轻重。实行专营的目的已经不是财政收入,其堂皇的理由无非这么几点。第一,食盐关系国计民生,必须由国家控制;第二,食盐专营承担着稳定社会的职能。第三,加碘盐推广使用后,强化了食盐专营的理由:如果食盐不进行专营,就无法推广加碘盐。
仔细考察,这三点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今天,食盐的战略重要性已经大为下降,完全无需由国家专营。至于推广加碘盐,国家应该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却并无必要亲自经营。
今天的食盐专营政策,本质是一种对历史的路径依赖。在这种路径依赖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拒绝改革,也形成惰性的思想观念拒绝改革。这使得食盐专营制度虽然弊端重重,却在各种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由中,苟延残喘。食盐专营在今天已经毫无必要,市场化改革是必然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