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舞蹈动作瘫痪社会保障卡肖建华有多少资产

苹果订单打价格战 鸿海丢单营收创十年最大跌幅

要价更低的同行正逐渐抢走鸿海原本独占的订单

鸿海与苹果曾经密不可分的合作正在遭遇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

苹果订单打价格战
苹果订单打价格战

5月15日,鸿海精密(简称鸿海)对外发布的2013财年一季报显示其当季营收遭遇大幅下滑,而其同行和硕联合科技(简称和硕)第一季度营收大幅增长。除了苹果自己订单需求减少外,鸿海手中握有的苹果订单正在逐步被同行所蚕食。在代工这个起家本领上,鸿海显然遇到了难题。

营收创十年最大跌幅

鸿海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营收为8090亿新台币(约合270亿美元),同比下滑19%,创近十年来最大跌幅。

据记者了解,去年第一季度,鸿海精密的营收高达将近1万亿新台币。鸿海发言人邢治平对外表示,营收出现同比下降,主要是因为产能利用率下滑。

邢治平的表态,让人很难不把鸿海的业绩惨淡与苹果的订单减少联系起来。上个月苹果发布财报称,该季度净利润十年以来首次下滑,而其对截至6月30日的下一季度业绩作出的预期也不令人满意。

有熟悉鸿海的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鸿海业绩的大幅下滑在今年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他的依据是苹果CEO蒂姆·库克上个月向分析师们表示,“一些非常出色的产品”将会在2013年年末和2014年推出。

这意味着苹果推出新品的时间将比以往晚大概一个季度。而来自苹果的强劲对手三星的最新消息则称,其旗舰智能手机GalaxyS4自4月26日上市以来,已经在全球卖出600万部。

据记者了解,苹果的订单已经占到富士康业务的60%-70%,成为鸿海的最大单一客户。同时曾有分析师认为,来自苹果的收入占到其总营收的40%。

从订单与营收占比的不对等可以看出,鸿海代工苹果的利润并不赚钱。但显然,鸿海正在试图将日益增加的部分生产成本转嫁给苹果。

鸿海在第一季度财报中同时表示,由于合同中有关组装费用的提高抵消了苹果产品需求下滑导致的负面影响,其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6%。

苹果订单遭抢夺

鸿海的提价增加了自己的净利润,却使“要价更低”的同行们逐渐抢走原本独握其手的苹果订单。

就在鸿海精密疲于应付数百万部iPhone5被苹果退回时,他的同行们显然在以更激进的低价策略,拿到更多来自苹果的订单。一个令鸿海头疼的最新消息是,他的同行和硕有可能获得了苹果全部的平价iPhone订单。

总部同样设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和硕在体量上远难以和鸿海相比。鸿海在大陆的工厂富士康拥有100多万工人。而最近抢夺鸿海风头的和硕,其在苏州、上海、重庆的工厂总共才不过十万人。

同样作为苹果产品的组装厂商,双方的营收规模也不在一个重量级。以双方的第一季度财报来看,和硕的一季度营收才将近鸿海的四分之一。然而这个不到2000亿新台币的数字,其背后的增长率却高达31%。

据记者了解,和硕起源于中国台湾地区的3C厂家华硕的代工业务。在华硕实行自主品牌与代工工厂分开后,和硕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和硕的利润率远低于鸿海,这让它对苹果的要价更具竞争力。鸿海也曾经是靠这个武器打败全球其它竞争对手,获得苹果订单的。”和硕公布的一季报显示,其当季营业利润率仅为0.8%。

尽管和硕方面对是否拿到平价iPhone订单的消息没有表态,但其大陆工厂下半年的扩招计划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外界对其的猜测。

和硕方面在上周宣布,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将其在中国大陆的工人数量增加40%,以满足新产品发布的需求。和硕财务长林秋炭还对外表示,今年和硕将支出约1.5亿-2亿美元资本,以用于华东手机扩产等项目。

和硕对苹果订单的抢夺远不止如此。有消息称,和硕今年还拿下了苹果MacBookAir2013年订单的18%,目前已进入试制阶段。而据称,其手中握有的iPadMINI订单也超过了全部订单的五成。

事实上,出现众多同行与鸿海抢订单,也源于苹果的有意而为。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频频出现管理问题与质量问题的鸿海,使得苹果正在逐渐减少对其的依赖。

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池也分析称,“可想而知,苹果不喜欢依赖唯一一家供应商。对于和硕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证明该公司与鸿海一样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iPhone和iPad。”

鸿海的代工难题

显然,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代工厂商,鸿海的优势无人可比。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经对外称,为什么苹果要将订单交给他来做,因为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只有他能做。

而看起来也的确如此。尽管鸿海旗下富士康的管理问题与质量问题频出,但其一百多万员工所造就的生产速度以及规模生产下的生产质量,在代工领域还无人能比。

美林证券台股研究部主管郑胜荣也称,和硕在大陆的人力无法与鸿海相比,而且和硕今年也没有新增智能手机生产线,所以鸿海还是廉价iPhone的主要组装厂。

而事实上,一直认为代工领域不赚钱的鸿海正在朝商贸方向转型。在代工这条产业链上,鸿海正在努力从利润最低下的终端组装厂商向上游攀爬。鸿海高层曾对外表示,只给鸿海打上代工的标签是不对的,“我们在零部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玻璃到电缆连接器。”

但鸿海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与那些灵活而便于管理的中小型同行相比,已经发展成巨人的鸿海正在丧失自己的代工优势。

一方面,以鸿海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与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它无法再以“低价策略”去赢得更多的苹果订单。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如果鸿海把价格压得太低,那就会导致开工一天赔一天。大工厂肯定不如小工厂灵活,利润再低也能赚钱。”

一季报显示,鸿海一季度营业利润率为1.7%。相比去年全年2.8%的营业利润率,这个数字已经很低。但与和硕相比,鸿海显然“赚得太多”。

与此同时,鸿海依旧在代工生产上遭遇到订单生产与劳工法规之间的矛盾。

5月16日的最新消息称,苹果向富士康指派的劳动监督组织公平劳动协会(FLA)指出,尽管富士康试图在7月大限前减少工时以符合大陆法规,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FLA表示,富士康已将每周工作时间减少至最多60小时。但富士康的承诺是将工作时间降至每周40小时的大陆法规上限,外加平均9小时的加班时间。

在三四季度订单不断的时候,这显然无法满足鸿海的订单生产。而大幅扩张无疑又将给郭台铭增加用工成本与管理成本。

但看起来,苹果是否还愿意为这笔支出买单已经越来越不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