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华谊兄弟市值两天减63亿 私人订制藏资本迷局(3)

    摆脱票房依赖症

    猜票房,炒股价,这似乎已经是二级市场对于华谊这样的传媒股普遍的操作手法。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主要国内的影视产业发展还比较初级,票房对全年业绩的影响确实比较大。”

    以华谊为例,前三季度,其电影及衍生的收入为5.98亿,占主营收入的比例达到58.48%,去年同期,这一比例还只是33.26%。除了因为今年华谊在《西游·降魔篇》上的票房收入超预期的原因,华谊在电视剧和艺人经纪这两项业务上的滑坡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财报显示,这两大板块相比去年同期,营收分别减少了35.48%和29.24%。

    “正因为如此,华谊才要投资张国立的工作室来补电视剧的短板。”前述分析师表示,“电视剧、影院、游戏以及主题乐园,这些业务如果搭建起来,都能够帮助华谊摆脱票房依赖症。电影票房的风险太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分散风险。”

    即使在电影项目本身,华谊也急切地希望摆脱对于票房的过度依赖,在《私人订制》这个项目上,华谊就在植入广告上大动脑筋,最终卖出8000万元广告,加上一档电视节目的授权,基本收回了《私人订制》的制作成本。

    对于片方来说,票房模式下,他们的地位相对被动,作为渠道方的影院对于影片的排片有绝对的话语权,去年贺岁档,代表片方的五大发行公司和13家院线甚至因为2%的分账而大打出手,最终双方阵营都有所妥协,但大部分电影目前的分账比例仍然是43∶57,依旧是由影院拿大头。加上税费,片方分到的也就是票房的四成不到。而植入广告虽然数额不如票房,但是全数归片方所有,所以,对片方来说是很可观的收入。

    不过,尽管拓展产业链有利于平滑业绩风险,但是否能改变华谊在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还是未知之数。彭侃表示,“即使在产业链成熟的好莱坞,票房对于公司影响已经不剧烈,但由于大片的社会关注度实在太强,还是很容易引发资本的炒作情绪。”对于身处A股的华谊来说,围绕着它的资本迷局或许还将持续上演。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