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微刺激”作用明显 中国经济数据好转

    中国政府今夏出台的“微刺激”计划已实现了其目标,好于预期的经济数据说明,各个经济部门(从制造业到电力消费和铁路货运)都出现温和反弹。

    中国经济数据好转
    中国经济数据好转

    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这是17个月以来的高位,而且高于上月9.7%的同比增幅。鉴于零售销售、投资和出口都相当强劲,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告别低迷的上半年,现在正处于复苏状态。

    令人鼓舞的数据促使一些人猜测,7月份宣布的那些温和措施(尤其是针对铁路建设的措施)实际上是一个幌子,其背后是更为雄心勃勃的“静悄悄的”刺激计划,其推动力源自一系列新的基建项目和各大国有控股银行慷慨的信贷额度。

    “新一轮基建投资正以相当低调的方式启动,”瑞信(CreditSuisse)分析师陶冬(DongTao)表示。

    陶冬将过去两个月静悄悄的刺激措施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时任中国总理的温家宝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合6530亿美元)庞大刺激计划作了对比。他表示,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将基建支出视为稳增长、而非促增长的工具。

    接近7月底时,各方对增长数据连续两个月下降的中国经济越来越担忧,中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支撑增长的措施,分析师们称其为“微刺激”。这些措施削减了小企业的税负,对出口企业简化了行政程序要求,并且加快了铁路发展。

    这些力度温和的措施与李克强在5月份的表态(“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吻合。他在5月份还警告称,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李克强本周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中国“已经不可能沿袭高消耗、高投入的老旧模式”。

    但在幕后,中国政府已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多资金。中国媒体称,国务院批准在原有的6500亿元人民币铁路投资目标基础上新增4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规模不大、但具有象征意义的举措。据陶冬估算,近几个月政府批准的基建项目(从废水处理到新地铁线路)总支出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许多项目当然是早已规划的,但其落实速度明显加快。

    不过,一些分析师质疑当前这轮反弹究竟会有多少后劲。

    即便是在中国,新的大型基建项目也不是说上马就能在一夜之间上马的。以北京市政府为例,其在2016年年底之前将北京地铁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50%的计划其实拟定已久。过去10年里,北京市政府将北京地铁系统的规模扩至原有水平的4倍,目前拥有17条地铁线,轨道总长456公里。

    “就实际需求而言,情况并没有变化。此类项目中有很多早已立项,”环球通视(HIS)驻北京的中国经济分析师任先芳表示。

    眼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起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今年初信贷发放激增的延迟后果。但在6月份发生流动性紧缩后,信贷增长已开始放缓。“信贷持续放缓将强化我们的看法,即此轮经济反弹将在未来几个月失去势头,”凯投宏观(CapitalEconomics)分析师马克•威廉姆斯(MarkWilliams)在一份简报中写道。

    尽管如此,情绪好转还是能给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提振。各个版本的所谓“克强指数”(Keqiangindex)——即李克强青睐的一些据信更加靠谱的经济指标——都显示,发电量和铁路货运均出现激增。

    “一旦支出启动,经济效应就会传播开来,”中金公司(CICC)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

    “人们对经济增长将会企稳的期望,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他指出,近期铁矿石价格、石油进口和土地出售都呈现起色,这便是溢出效应的证据。(英国《金融时报》)